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拼凑咖啡山历史

拼凑坟山历史 咖啡山不是武吉布朗坟场

(2011-11-21)● 谢燕燕
  目前被人们误称为“咖啡山”的武吉布朗坟场原非咖啡山,其历史也并非始于1922年,而是比那早上半个世纪,即1872年左右。算起来,武吉布朗坟场的历史应该有139年。
  武吉布朗坟场之所以会变成人们俗称的咖啡山,是因为人们不习惯用洋人的名字为华人坟场命名,坟场在40年前封山后,人们逐渐忘了它的历史和原有的华文名称,因此出现上述误解。
  今天恐怕没多少人记得“姓王山”(后称“太原山”)、“二关塚山”、“新恒山亭”、“老山”、“颜永成山”等,幸存下来的,似乎就只有“咖啡山”,于是咖啡山就成了上述坟山的总称。
  本报最近四处寻访本地文史工作者及曾在坟山聚落生活的旧居民,走访会馆,翻查旧刊物和档案资料等,尝试拼凑武吉布朗坟场已被遗忘的历史。
  原来的武吉布朗坟场,是由王氏太原山(最早称“姓王山”)和福建会馆的大巴窑新恒山亭所组成。
  不过这两座毗邻坟山,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被英殖民地政府征去一部分土地,用来设立1922年启用的华人公塚“二关塚山”。
  今日的武吉布朗坟场,便是由二关塚山、太原山和新恒山亭剩余坟山所组成。它指的是从罗尼路(Lornie Road)转进森路(Sime Road)的那一大片坟场。谦福路(Kheam Hock Road)穿插其中,附近还有一条罗弄哈娃(Lorong Halwa)。
  至于“咖啡山”,指的是靠近泛岛高速路的快乐山路(Mount Pleasant Road)和安莱盖路(Onraet Road)那片坟山,扫墓者一般是从安莱盖路或王振毓路(Wong Chin Yoke Road)进山。
咖啡山与武吉布朗因发展而分隔
  新加坡福建会馆名誉理事苏晋兴(84岁)证实咖啡山过去是福建会馆产业,但已被政府征用。由此看来,咖啡山有可能是大巴窑新恒山亭的一部分,但因后来的发展,已和武吉布朗坟场分隔开来。
在陆路交通管理局决定建穿山新公路,一些坟墓得为道路让位时,很多国人忽然意识到坟山原来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了很多先人的珍贵史料。
于是,保护历史文化的声音四起,如何抢救坟墓上的史料,包括墓碑、墓志铭、雕塑、装饰物等成了当务之急。
不过在抢救坟墓史料的当儿,大家却说不清坟山本身的历史,它究竟如何形成,有过什么样的历史演变,就连坟山旧主人之一的新加坡福建会馆,目前已没有二战以前的史料可参考。
国家图书馆曾编写过武吉布朗坟场的简史,根据其说法,武吉布朗名称之由来,是因为那片地的第一名主人是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英国船主亨利·布朗(Henry Brown)。
亨利·布朗1840年来到新加坡后,买下了那一大片地,将之命名为快乐山(Mount Pleasant)。这片地后来被开闽王氏三名先贤王有海、王九河与王沧周,以及福建会馆分别买下并辟为塚山。
要厘清武吉布朗坟场的历史,首先就必须了解王氏太原山和新恒山亭的历史。


三名开闽王氏族人  各500叻元买下太原山

  有关王氏太原山的历史,至今能找到有较详细纪录的是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出版、王秀南主撰的《王氏开宗百世录》和王氏慈善(开闽公司)三庆特刊等。  百世录中的“先贤置山建祠设会”一文,便谈到太原山的购置缘起。
据记载,早在1872年,侨居星洲的开闽王氏族人王有海(王秀南译成王友海)、王九河(王求和)与王沧周(王宗周)便商议集资购地供族人建屋栖息、从事种植,购买的土地还可以作为葬地,让族人养生送死。
三人的祖籍都是福建同安白礁乡。王有海1830年生于新加坡,靠经营砂劳越土产发迹。王九河来自马六甲,1871年在新加坡创立丹戎巴葛船坞公司,曾是英华学校和萃英书院赞助人。年少时从中国南来的王沧周曾创立德昌号,并以经营船务起家。王沧周1888年去世时就葬在太原山之麓。
他们有意效仿潮州义安公司的做法后,刚好有一名叫Mootapa Chitty的“遮地人”(来自南印度的Chettiar或Chitty)与华人林祖义拥有大巴窑区上段的一大片地皮要出售。这片被列为五号永久地契,共221余英亩的地,当时的交易价是叻银1500元。
三人各出500叻元,于1872年5月18日买下有关地段,作为“开闽公司福建王氏慈善”所公有。当时契约规定,凡是福建王氏族人可申请作为建屋、耕种及安葬用途,这便是从武吉知马路四英里转入谦福路的“姓王山”之由来。“姓王山”后来易名为“太原山”。
当时的地契正约原本有权委任信托人,却不知何故没有执行,时间一久,人们只知有姓王山,却不知献山者为何人。

征地赔款与利息 用来设开闽公司
根据《王氏开宗百世录》,殖民地政府后来决定建华人公塚,于1919年征用“姓王山”的97余英亩地,作为“二关塚”山的部分用地。
政府在开设二关塚山时也开辟谦福路,后又增辟亚当路,“姓王山”所剩下的113余英亩地,分开在亚当路和谦福路两边。殖民地政府在征地时赔了2万4476余元,却因为找不到山主,最后把该款项寄存在高等法院等候认领。
1922年3月20日,高院裁决,依照买地契约能产生有效的慈善信托。
1923年12月28日,法院批准王长顺(王有海之子)之申请,委任三信托人,除了王长顺,另两人是王瑞洲(王九河之孙)和王金鍊。此案在1924年完结,所领出来的赔款和利息用来设立王氏慈善(开闽公司)。
据了解,1982年至1990年间,政府把太原山剩余土地全部征用,经信托人和管理委员会极力争取,获得900万元赔偿,再以这笔钱购买武吉巴督23街的地皮,兴建办公楼、闽王氏宗祠和骨灰瓮安置所。这一工程于1997年竣工,是由已故王鼎昌夫人林秀梅所设计。
本地文史研究者吕世聪在翻阅旧报章时,曾看到一则刊登于1894年3月16日《星报》的趣闻。百多年前住在牛车水的王金福,在父亲去世时买了副很大的棺材,为把棺木抬进家还得拆掉大门。
他选好日子要把父亲葬在太原山,但天下大雨,跑马场、牛车水“积水成河,可泛舟街上”,他只好改期为父举殡。

村民话当年  这里曾有个陈牛廊村
熟悉武吉布朗的吴安全,曾听一些看山人说武吉布朗叫“二关”,另外还有“姓王山”,“老山”,等,只是后来大家把这一切混淆了,误以为武吉布朗便是“咖啡山”。
最清楚这一切的应该是昔日在“陈牛廊”生活的陈亚峇(60岁)。“陈牛廊”是谦福路坟场聚落的俗称,陈亚峇1951年在那里出世,一直住到1982年才搬走。
据他回忆,罗弄哈哇的两头接到谦福路,北端那一头靠近太原山,是以打石碑而闻名的陈牛廊村,居民清一色是福建人。
他本身住在第二个村子,即罗弄哈哇中间、靠近快乐山。这部分原来属于福建会馆。政府未征地前,他家每月还租金给会馆。这个村子以种植果树,帮人照顾坟墓为主,当时还有人在亚当路摆摊卖水果。
至于最南端、靠近杜尼安路的聚落,除了福建人,还住了潮州人、海南人和马来人。居民以务农、当小贩、看守坟墓为主。
他记得村子里当时还有一所振中学校,上世纪70年代出过一本校刊,但几年后便关闭。
陈亚峇说,二关山指的是快乐山延伸到罗尼路的部分,基本上由快乐山和谦福山组成,他所住的村子,就在这两座山的山谷。简单来说,太原山是靠近麦里芝蓄水池、罗尼路、亚当路那一边,福建会馆的塚山,则是靠近快乐山、咖啡山的另一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