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武吉布朗——锡克卫兵文化

提起周玉龙中医师,许多人或许不了解,不过说起武吉布朗那座彩色锡克卫兵的坟墓,几乎无人不晓,这对巡城守府的锡克卫兵可以说是武吉布朗的地标。

锡克军人
锡克最初是宗教,在印度教的基础上与回教影响下形成的新教派,主张一神信仰,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因此其男性以“星”(Singh)为姓,意为狮子;女性则以“考尔”(Kaur) 为姓,意为公主。錫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門徒,教徒自称祖師的門徒,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盘踞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的一支民族。

由于民俗迥异,锡克族与印度之间存有矛盾,在英国占领印度之后,锡克男性受雇为雇佣军,此后锡克人随着东印度公司的脚步向外徒迁,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时候,就有120名印度士兵,其实他们就是锡克士兵。不是所有印度士兵都是锡克人,不过以锡克为主,由于他们都缠头巾,因此头巾成为雇佣军的特色,因此不论是否是锡克族,雇佣军一律缠上锡克式的头巾。

中国军团
为了抗衡俄国的势力,英国与清朝政府于189871日签署《租威海专条》,威海既成为英国管辖区,隔年组织一支华人雇佣军——中国军团,它业称为华勇军。中国军团设有长枪连、机枪连、炮队和骑兵队,同时有军乐团、翻译员以及卫生队,曾在1900年跟随八国联军攻打天津,1902年又挑选了12名官兵代表中国军团到英国参加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有趣的是,中国雇佣军也和印度雇佣军一样,缠上锡克族的头巾,这显示锡克的军人形象已定性。

孟加拉军团
早期在新加坡的锡克族都是雇佣兵,他们在欧南路及新桥路的交界处设立印度士兵军营,这里也被正式命名为Sepoy Lines,华人译为四排坡。Sepoy原自Sipai,是士的意思。由于他们隶属的称孟加拉军团(Bengal Regiment),因此锡克人长期以来被被称为孟加里,印度还有一支人种称为“孟加里人”(Bengali),这两个“孟加里人”经常被混淆。

康有为在新加坡受到锡克卫兵的保护
锡克士兵也被指派护卫的任务,在义和团之乱的时候,康有为正在新加坡,由于担心清朝政府派人暗杀,因此委派十多名锡克卫兵保护。1915年锡克士兵发生一场兵变,他们之后担任较次要的任务。雇佣军多数在中年之前退役,由于拥有军事背景,他们退役后经常受雇于当地富商,尤其是土生华人。
二十世纪初,本地流行装饰性艺术,锡克卫兵也融入建筑,成为装饰的一部分,芽笼十九巷以及马里士他路尚有锡克卫兵的浮雕,不过站在门外的锡克卫兵的朔像已经荡然无存。

在武吉布朗貌似华人的“锡克卫兵"
门神是房屋的守卫神,在显赫人物的坟墓也有武将站岗,而在南洋,锡克卫兵却取代了门神武将,甚至从现实生活延伸到阴府。华人的丧仪有烧冥纸和纸扎金童玉女的习俗,这种仪式演变成焚烧纸扎锡克卫兵,在槟城一带更为流行。此外在门外站岗的锡克卫兵塑像也走进坟场,武吉布朗大约有三十多对锡克卫兵,最早的一对大约建于1917年,武吉布朗甚至还有一对缠上“锡克式”头巾,貌似华人的锡克卫兵!

锡克卫兵
早期的本地居民来自各地,他们致富之后都回故里,除了财富,也将带回外来文化——锡克卫兵。金门共有四栋洋房有锡克卫兵的装饰,其中之一是陈清洁的别墅,他就葬在三号山。据说金门坟场也有锡克卫兵,但未能确定其位置。


锡克当然属于稀客人所有,不过锡克卫兵的化,它包含英国人、华人、以及土生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等的集体回忆,地域横跨南洋,香港、金门、中国威海,因此并非单一民族所拥有,而在上世纪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向外传播。

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

颂词

1869年11月,本地先驱人物陈金钟(陈笃生长子)、胡亚基、佘有进、陈明水以及章芳林等“唐商”(华族商人),把一幅用丝绸和沉香木制成、可摺成书的“颂词”,献给到访本地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次子阿尔弗雷德王子(Prince Alfred)。
这件珍贵文物,数年前不知何故流落到德国柏林的跳蚤市场,被一名喜欢收藏地图、快80岁才考获博士学位的德国犹太裔老人,以区区几块钱买去,后来捐赠给新加坡图书馆。


这79位商人是:
陈金钟 胡亚基 佘有进 陈明水 吕干 陈成宝 章芳林 朱仕华 林素兰 蔡亚隆 颜叔 罗汝瑶 王德兴邱正中 章芳源 梁庆堂 
沈湘州 洪金爵 张客 吴合弟 王德来 王霜 沈良锡 朱焕三 邱八清 林耳 沈吉若 林笑 刘永延 陈福荣 李阔 陈永锡 
梅阿义 蔡吉顺 薛学庸 刘记 黄文法 陈庆星 龙奇康 沈景贤 谢力 陈伦 陈太兴 赵聪 张春香 林壮源 
李亚炎 李清岩 林略 黄石 李松太 杨全 陈调顺 陈亚成 杨佛敬 徐金定 温坤 陈来 袁茂春 陈丹桂吴修水 林永端 杨成宗 
何亚状 曾淑章 陈凤毛 萧贤舞 廷俊 张达 黄永吉 薛梦麟 黄佛 郑理顺 陈金渊 徐永云 黄文和 李清池 沈丑 陈丙

这份唐商是当代风云人物,如陈金钟、佘有进、陈明水、陈成宝、章芳林、邱正中等人,不过有些名字并不常见,如陈庆星是与章芳林、陈成宝齐名的是鸦片响马,黄文发(某些传记称为阮文发)是本地第一位华人律师,李清池为陈笃生女婿,薛梦麟是金门会馆之创办董事之一, 萧贤舞为茶阳会馆之创办人。

名单部分人名与常见的写法有些差异,如洪金爵与洪金雀、 张客与张乞、邱正中与邱正忠等,当中章芳林(Chiang Hong Lim)、章芳源(Chiang Hong Guan)、洪金雀(Ang Kim Cheok)、张乞(Teo Keat)、陈金钟(Tan Kim Ching)等人葬在武吉布朗。




2014年2月10日星期一

郑古悦与新加坡集体鸣冤委员会

二战结束之后,郑古悦等人才筹组鸣冤委员会。

1946年6月2日,新加坡集体鸣冤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假中华总商会举行被害者家属大会,与会者不下千人,当天通过组织大纲,并公举并37位委员:
郑古悦、杨纘文、庄惠泉、黄奕欢、蔡晖生、苏孝先、孙炳炎、李佩琼、潘醒农、林明芳、郭珊瑚、何瑞兰、许允之、吴瑞甫、曾心影、李振殿、洪永安、刘牡丹、王丙丁、叶玉堆、李友竹、孙崇瑜、符致风、林师万、吴育生、梁元浩、吴胜鹏、李亮琪、黄秉胜、杨惺华、陈岳书、陈锡九、李仰光、林守明、李合平、李杏珠,李球。当中林守明几天后辞职,职位由张芹生补替。

6月6日,新加坡集体鸣冤委员会假中华总商会举行首次会议,并复选职员如下:
正主席:郑古悦
副主席:杨纘文
正总务:庄惠泉
副总务:黄亦欢
正文书:蔡晖生
副文书:苏孝先
正宣传:孙炳炎
副宣传:李佩琼
正登记:潘醒农
副登记:林明芳
正调查:郭珊瑚
副调查:何瑞兰
正财政:林师万

在日本统治期间,新马两地人民被迫缴纳5000万奉纳金,集体鸣冤委员会提出追索奉纳金,以救济被害者家属。另外集体鸣冤委员会也将调查人民在日治期间之损失,这包括物质的损失如房屋、钱财等,以及人命伤亡向日本追索血债。据陈嘉庚在南桥回忆录所提供的数字,新加坡的财务损失多达67,610,000叻币,日军用票有270,820,000元。

日军用票即所谓的香蕉纸,就是日治期间所使用的钞票,英军登陆之后即刻宣布香蕉纸作废,许多家庭所持有的金钱即刻成为废纸。

后来新加坡政府接受日本的赔偿方案,即提供2,500万津贴,以及2,500万贷款,而政府将赔偿用在人民福利方面,受害者则没有获得任何赔偿。

集体鸣冤委员会主席郑古悦在1957年去世,他葬在武吉布朗坟场。

791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