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

话说革命

话说革命

1时代脉络——辛亥革命的必然和偶然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接连签下割地赔银和开放港口等的辱国条约,无形中让平民有机会了解外国文化,孙中山因为在香港读书,解了西方的治国模式,这也逐渐形成他最初的革命理论。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出现貌似中兴的气象,这种情况让民众出现一丝希望,但在甲午战役之后,这丝希望完全毁灭。不论中国或海外甲午战役是个分水岭,在中国有康有为等人发起维新运动,在本地,受英语教育的林文庆、李攀福等人组成海峡维新会(Straits Chinese Reform Party),邱菽园创办天南新报以响应康有为的维新,他也在林文庆的好学会基础上,开设星洲支那好学会,邀请文人名士演说,另一方面,尤烈也在一和楼以讲述四书五经为名,暗中宣扬革命。所谓的改革已经形成一股主流思维,人心所向,唯有的争议是手法,是维新保皇或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主张的革命。1906年,清朝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为宪政编查局,而科举制度也在这个时候终止,这种改变远超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所提出的改革,也就是说,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相对而言,武昌起义是偶然性的,和其他多场起义一样,因面对一些无法预测的局势,因此不得提前起义。不过改革已经成为人心所向,就像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一样,所欠缺的就是一个导火线,因此武昌之后,中国的十八省中就有十四省响应。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遗憾
孙中山在成立同盟会时,将其理念浓缩成“驱赶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从这里可以看见他强烈的民族主义,这也是三民主义之一,据霍韬晦指出,他在晚年所写的《建国方略》中提到,民族主义并非指单一的民族,而是国族,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是在历史中长期形成的,不只是血缘,还包括生活方式,语言,宗教和民俗习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之后多年,对五色旗成为国旗一直耿耿于怀,并说那是满洲人的旗子,最先提出五族共和理念的是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人,他们后来组成大同会,提倡的正是这种大同的观念,而陈其美在上海起义时就是采用五色旗,因此孙中山是在晚年接纳他人理念,将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修改为国族,但革命的年代,种族主义却是推动革命的源泉。1903年,邹容在上海出版《革命军》,这是具有排满意识的文章,并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统一时候,陈天华以浅白的语言在日本出版《猛回头》,这本书引起很大的震撼,但最大的震撼则是他在1905年12月8日选择在日本跳海自尽。张永福等人后来大量翻印这些书籍,也因清朝政府日益腐败,驱赶鞑虏的意识逐渐超越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成为不可抵挡的时代巨轮。袁世凯掌握重兵,他支持皇室或孙中山,都可能影响局势,但他是个机会主义份子,利用这个机会,一面要求清帝逊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他出任民国总统,革命最大的遗憾就是袁世凯、满清皇室和孙中山之间的协议,这造成中国往后长时间的动乱,毕竟这不是人心所向。这种交易是革命最大的遗憾,也是污点。
3 新加坡传播革命思维模式
新加坡是个特殊的移民社会,不但文人从商,连长期担任官职的知识份子也从商,也就是说,知识份子是重要的金主,因此康有为在本地获得诸多支持。孙中山则是相反,他获得普罗大众的支持,这是因为革命的宣扬手法不一样。尽管报刊是重要宣传工具,但报章的出版量其实非常低,因此思想传播仅局限于知识份子。在总汇报被陈云秋夺取之后,革命派最初组织露天演说,汪精卫在星洲书报社,以及利用戏院作为平台组织公开演说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革命派开始设立书报社。所谓的演说,无论台上演讲者是以何种语言发表,台下即刻翻译成其他方言,这种模式源自好学会,它吸引临近区域性知识分子参与,而革命派当中如何心田、李竹痴、胡伯骧等人都是来自好学会。好学会鼓倡华语,成员多为知识分子,而革命派同时采用多种方言,听演说的都是平民百姓,因此采用简单而煽情的语言,这种模式取得很好的效果。
戏院或戏台是个重要的平台,除了演说会之外,一些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戏剧也间接灌输革命意识。振天声除了在梨春园表演之外,也在小坡演出,这所戏院相信就是升春园,即后来的永乐戏院,而张永福曾经拥有这一戏院。梅屋庄吉后人曾提及,在革命同志协助下,梅屋开设电影院,而叶玉桑曾在美芝路日本电影院(即后来的曼舞罗)对面建立电影院,这间接支撑梅屋后人的说法。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革命派似乎利用所谓的大众传媒传播革命,这种模式更为重要,因为它将革命意识传达给平民百姓,而且还将笔战的胜利实资化,或许这就造成革命和保皇支持群体,来自不同阶层的因素。

林志强




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竹安号东主陈文学

陈文学
Tan Boon Hak
祖籍厦门集美
生于1871年
卒于1923年4月19日
葬武吉布朗1号山A坟区
编号1005

竹安号东主陈文学
陈文学生平事迹鲜为人知,但因他和陈延谦、陈嘉庚存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不同时候给他们提携,可以从他们的传记中,拼凑出一丝轮廓。
提携后进
陈延谦初到新加坡之时,在贡石街竹安号当杂役,陈文学和陈金秧就是这木材枋廊的合伙人。后经陈文学叔父陈杞柏的赏识,陈延谦受聘于恒美碾米厂任职。陈杞柏后来因生意所托非人,债台高筑甚至被判入穷籍,他的公司产业逐一拍卖,而恒美则转售给陈文学和陈金秧,他们再度成为陈延谦的雇主。
1925年,两人先后去世,陈文学后人陈恩戴退出公司,经营40多年的竹安号在公亲薛武院、钟水泮和陈延谦的见证下,由陈金秧后人陈丁昌、陈清标继承。同年11月,位于加冷路388号的恒美号米厂,也在薛武院和钟水泮等人的见证下转售给陈嘉庚。
陈嘉庚在其《南桥回忆录》提及,在曾厝港设立新利川黄梨厂,因为这一区黄梨园颇多,可供新利川生产所需。另一个原因则是,它原属陈杞柏所有,在1905年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转卖给陈文学。在陈嘉庚的努力下,他陆续收复父亲失去的商业。
集美家族
陈文学父亲缨忠,曾与缨斟、杞柏先后到新加坡谋生。他是陈嘉庚的堂兄,1923419日逝世,享年52岁,育有四子拱照、恩戴、旋尧和拱辰,以及四女阿桃、虎梅、阿美和翠竹。他的四名儿子都活跃于华社,他们对赈灾、学校等捐款都不落人后,拱辰还活跃于行余励志社,能以中文写诗,甚有文采。
陈文学的坟墓折射浓郁的中华意识,其墓额有一对雄赳赳的狮子,拱护着交错的五色旗。五色旗是中国步入共和之后的第一面国旗,这显示陈文学或后人的乡土情结。在当时,许多新移民只想在南洋谋生,致富之后衣锦荣归,对他们而言,这里仅是暂时的栖身之处,这种认同感也反映在墓碑上。
陈文学的墓碑在名字之前冠上民囻二字,囻字是国的异体字,泛指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尤其是民国,这也说明其身份的认同。坟墓有许多青石浮雕装饰,都是以经典民间小说为主题,如西厢记,这些除了展现当代潮流之外,反映家族对华族文化的重视。
白话字家书
陈文学家族有份家书,这是闽南音白话字,俗称白话字,收信人是学姆,相信就是陈文学妻子。书信内容主要是问候,叙述近况,和日常一些琐碎事件,信中提到“贤叔”,就不知道是否是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发信者王帕林,是名女性亲属。白话字源自教会,但其运用范围已超越教徒之间,在槟城曾出现罗马化闽南音白字话的报章,它已经超越了传播宗教的功能,并倾向保留自身文化习俗,甚至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目标。




星洲浪人林志强
咖啡山文史研究
Bukit Brown Heritage Research
武吉布朗资深义工/研究员



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

土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


林志强       联合早报     2016-04-19
土生华人是个松散又笼统的名词,海峡华人却历经多次的法律诠释,有着非常清晰的解说,这里从海峡华人说起,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英国采纳出生地法(又称属地主义,Jus Soli)原则,不论父母来自何处,在大英帝国出生(British Born)的婴孩都是英国子民。这一条例延伸到殖民地,在海峡殖民地出生(Straits Born)的婴孩都是海峡殖民地公民,中国或其他地区移民,则可以通过归化途径入籍,两者都称为海峡华人(Straits Chinese)。说到海峡华人,就不能不提到陈庆真,他在厦门组织小刀会被捕,英国以他是新加坡出生的海峡华人,理应交给英国处理;不过中国以民族服饰和特征认为他是中国人,应该受到中国司法管辖。两国因此引起一场外交风波,海峡华人的国籍问题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因世代长居于此,海峡华人吸收本土流行文化,形成自己的习俗。殖民地政府在1926年制定婚姻法律款条,分别邀请海峡和中国出生的居民提供意见,当时海峡华人的闽、潮、粤、客籍代表受邀参与讨论。海峡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成立海峡英籍华人公会,入会条件是本土出生或归化英籍的华人,但战后英籍华人成为一个敏感词汇,因此改为土生华人协会。
土生华人历史悠久,它译自Peranakan Cina,泛指马来语系区域出生的华人,他们在本土化过程之中,衍生了结合中国和马来文化特色,形成有别于中国的华人。不同籍贯的华人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而以闽南人为主的马六甲,是比较熟为人知的一个支系。马六甲确实有不少色彩浓厚的土生华人家族,但新加坡早期的土生华人色彩却相当淡薄。马六甲的华人在1817年只有1006人,1842年增长到6882人;新加坡在1849年有2万7998人,只有1000人来自马六甲,可见不论新加坡或马六甲华人,甚至在新加坡的马六甲华人,都是以新移民为主。陈金声是本地最资深的土生华人家族,他其实是第三代移民,陈笃生则是新移民之子,因此他们更活跃于华社。相对而言,他们在马六甲的后裔,土生色彩后来逐渐转浓。
海峡华人是土生华人的进化,同样都是区别本土和外来人,但不是延续,因为它包含土生华人和各个籍贯华人;而且有不同定义,如包括归化入籍的新移民。海峡华人的一大特色是他们可能非常洋化,或生活高度汉化,即是说,不具备土生华人色彩。虽然佘有进娶甲必丹之女为妻,整个家族却保持高度汉化,后人西化的影响也多过土生化。土生华人经常引用母语原则,因本土妇女不懂中文,所以家人以马来语沟通,这导致后人土生化,佘有进家族似乎没有这种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南洋的繁衍模式和特色,是有别于马六甲的土生华人。随着时间的推演,战前和战后的海峡华人气息,其实比土生华人更浓郁。
土生文化馆的展览《高山仰止》,以土生华人为定位,但50位人物更像海峡华人,不知文化和身份认同是否出现错乱?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沈孔交

沈孔交经营酒业,图为他在1910年建造的酒廊。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崇正校长坟墓在武吉布朗被寻获

崇正学校创立于1905初名为 养正学堂,后改名为崇正学校,是新加坡最早的新式学校,陈楚楠是发起人之一。学校最初借用合春号教学,校董陈东岭在美芝路372号建造校舍,后来在搬到亚里哇街,28, Aliwal Street)现已改为艺术中心。

有关崇正学校资料还是不多,目前发现校长是晚清秀才,其此女毕业于新加坡女子学校,因成绩由于,获得陈明岩奖学金到伦敦深造。

崇正学校和武吉布朗关系密切,校长、陈楚楠,陈东嶺也葬在武吉布朗。


2016年3月20日星期日

话说林则杨——《闽南方言考证》

在许多人眼中,方言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地方性语言,其实它历史悠久,许多字句词汇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是语言的活化石。《闽南方言考证》收录98单字及词汇,林则杨文中引经据典,逐一解释。许多人都曾经玩过抓迷藏,躲藏的一方,很快就会跑去“微”,左传哀公十六年就说到,“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所谓的微,就是跑去躲藏。遇到困境或危机,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要“载”,老子道德经就有一句,或载或隳,载,安也。下午是个经常在日常生活使用的词汇,方言应该是晡。晡,申时,十二地支的第九位,午后3-5点,日过午后称为下晡。夜幕低垂的夜晚称为暗暝,这两个单字其实都有夜晚的意思。晋书职官志“车驾逼暗乃巡。” 暗,夜也。暝,本意是天色昏暗,卢照邻《葭川独泛》有句山暝行人断,欧阳修《醉翁亭记》又说云归而岩穴暝。


武吉布朗文史之旅20-3-2016部分影像

感谢大家出席武吉布朗文史之旅,以下照片来自辜燕云当天的拍摄





2016年3月10日星期四

武吉布朗文史之旅20-3-2016

武吉布朗文史之旅
日期20-3-2016
时间:上午9.00-中午12.00
集合地点:安德烈路之前的巴士站(51119
解散地点:武吉布朗坟场

报名处: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98938246987401/
http://peatix.com/event/155079


武吉布朗资深义工/研究员将带领大家漫步于俗称咖啡山的武吉布朗,文史之旅从墓主的生平事迹说起,一起探索旧时新加坡的历史原貌,以及和中国、东南亚等地重大事迹的关联,

 武吉布朗简介
武吉布朗坟场在1922开始启用,它是开放给各籍贯的华人使的坟场。除了闽粤地区华人之外,还有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川、长沙、天津、长春等地华人,一些异族如日本人、泰国人、占卑人等,他们因通婚而埋葬在这里。由于埋葬土地面积受到局限,而新加坡商人一般比较富裕,而当时盛行艺术装饰之风,因此坟墓建筑更为精致。在传统现代并行,东西风格共存之下,武吉布朗充满多元的色彩。武吉布朗于1972年封山,使用期仅50年,但因迁坟之故,这里可以追溯到1833年的坟墓,前后跨越150个春秋。新加坡和中国关系密切,而中国各个年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小刀会起义、左宗棠创办马尾学堂、维新保皇、尊孔运动、革命事迹、国共斗争、文人南来宣扬抗日等等,都在武吉布朗留下痕迹,使坟场的人文气息更为浓厚。

行程:
陈金钟、章芳林、工商学校之父林则杨,林忠邦家族,中国主席林森题字的坟墓、锡克卫兵、陈武烈、小刀会创办人陈庆真母亲、孔天相、周如切,这期间正直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的周年,因此特地参观其外婆梁亚顺、祖父李云龙、姑母李珠娘的坟墓。

集合地点:安德烈路之前的巴士站(51119


如何抵达:
巴士
以下巴士川行罗尼路,请在安德烈路之前的巴士站下车,如果是在对面车站,可以越过天桥到集合处。巴士路线:527493157165852855
地铁
最靠近的地铁站是环线的加利谷(Caldecott MRT, CC17),从地铁站出来之后,朝汤申路方向步行,越过交通灯之后右转,在罗尼路左转,不远处就是巴士站(51119),步行全程大约12-15分钟。
驾驶
请将车辆停在麦里芝蓄水池停车场,越过行人天桥,巴士站(51119)就在天桥底下。

解散
活动将在武吉布朗坟场解散,走到罗尼路岛屿俱乐部的巴士车站大约10分钟,如果需要回到原处取车,可以在岛屿俱乐部前的车站搭巴士,第四个站下巴士,建议携带乘车卡。

其他
请大家携带雨具、饮用水以及防蚊具,行程会经过一段泥路,请穿适合的运动鞋和衣服。为了避免蚊子叮咬,建议穿牛仔裤或运动长裤。文史之旅大约在12点结束,终点在武吉布朗,请携带乘车卡。

参阅相关文章:






2016年3月2日星期三

中华诗者康研秋

康研秋是个甚少探索的本地诗人,即是诗人,自然写下不少诗作,可惜目前只找到一篇刊登在厦门散文《红叶草堂笔记》,一首刊登在香港《华字日报》的一首诗,另一首刊登在《天南新报》,其实他是以卖字画为生,理应有更多的创做。
除了诗作之外,其实他也是中华总商会的董事,共和党的文牍,和孔教会关系密切,但最后又笃信佛教。




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

义工在空中畅谈武吉布朗的故事

2月23日,四位武吉布朗义工,赖启建博士、辜燕云、莫屡勇、林志强上88.3Jia FM,与张美香畅谈他们在武吉布朗的事迹。这四人有一特色,他们都是资深义工,对某些课题都深入的研究。
莫缕勇是地图专家,兴趣在研究历史地图、测量坐标和界碑。作为武吉布朗文史记录团队的一员,他也负责整理受开路影响的四千多口坟墓的地理坐标,然后有系统的把它们的位置表绘在武吉布朗地形图上。莫屡勇也对二战拥有深度研究,当天他谈到二战最精彩的一幕,日军与英军在咖啡山的一场激烈战争。
辜燕云对坟墓艺术深感兴趣,但她对家族之间的联婚以及家谱更有独特的研究,几年来为诸多后人整理家族史,甚至为受道路影响的墓主寻找后人。她谈到薛中华家族坟墓从Landed Property搬到HDB的过程。
林志强是文史工作者,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2011年1月经过谦福路时,无意间发现王声世的坟墓,回家翻阅书本是惊觉他是同盟会的会员,此后开始探索坟场,至今发现50余位革命人物,更是最早发现和小刀会、马尾学堂相关的坟墓。他是最早对坟场排列做了系统性分析,为档案小组勘察70多处界碑,更寻获武吉布朗坐标、太原山、恒山亭、福建会馆坐标。他讲了小刀会/太平天国的一段故事。
赖启建博士,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讲师,对坟墓结构与组成做记录,分析和研究,带领学生为坟墓绘图记录,在本地,甚至海外讲解武吉布朗存亡的故事,分享坟山历史。当天他讲的最精彩的一段,就是关了麦克风的时候。



Photo by Khoo Ee Hoon

2016年2月17日星期三

王祁顺墓

年初七在咖啡山探索的时候,看见一座宽大精致的坟墓,有一对锡克卫兵守卫,还有一对神鸟和金童玉女,走进一看,精美镂空雕刻的八仙图,墓主就是王祈顺。说到咖啡山或是武吉布朗,必然会提到王氏太原山,也就会谈到三位献地设立坟山的发起人,王有海、王宗周和王求和。王祈顺正就是太原山发起人王宗周的次子。
王宗周少年南来,未受正式教育,凭其刻苦耐劳与才智,逐渐露出头角。他后来自设德昌号,发展船务,他是小吕宋贸易先锋,经营土产。因为航道初辟,很少竞争者,因此累计了不少财富。王宗周与娘惹陈新娘结婚,育有四子,锦昭、祈顺、祁振、祁安。
王祈顺自己开设德春号,他也是王氏太原山的信托人,在1925年逝世,葬在太原山。他有一名妻子萧品娘在1950年逝世,二子守谦、守让,女儿淑珠。

Ong Kee Soon was the second son of Ong Chong Chew, one of the three donor of the cemetery of Ong’s Clan Cemetery. Chong Chew came from China and Married Nyoya Tan Sin Neo. He set up his Shipping Company and become rich. They had 4 son, Kim Chow, Kee Soon, Kee Chin and Kee Ann.
 Kee soon was the Trustee of Cemetery as well. He set up his company “Chop Teck Choon” and died in 1925. His tomb is found last Sunday. It is huge, with a pair of Golden Boy and Jade Girl, mythic Birds, and Guards. The pair of Guards are impressive. 

2016年1月22日星期五

武吉布朗文史之旅 2016年1月23日上午9点

Meeting Point: Caldecott MRT, CC17, Exit A
Time:9.00 Am
Date: 2016-1-23 (sat)
Language: Chinese

The Senior Volunteers/Researchers will lead the walk from Caldecott Mrt to Bukit Brown Cemetery via Lornie Road. Started with tomb occupied personality at the time, we shall conjunction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with tombs.
The Tomb we are going to visit including:
Republican Vice Chairman See Wu Ih, Tan Kim Ching, Cheang Hong Lim, Principal of Gong Shan School Lim Chek Yang, Lim Chong Pang, Anti Red police officer Wong Chin York, a tomb inscription written by China President Lin Sen, ......and many more.
Please bring along your umbrella or raincoats, water bottle, insect repellent,covered shoes and proper wearing. Please note that the walk end around 12pm at Bukit Brown, advice to bring along your Easylink Card.

集合处:加利谷地铁站 Caldecott MRT CC17
时间:9.00Am-12.00Pm
日期:2016-1-23
语言:华语
武吉布朗文史之旅
1月23日,武吉布朗资深义工/研究员将带领大家漫步于俗称咖啡山的武吉布朗,早上9时在加利谷地铁站(Caldecott MRT CC17, Exit A)集合,经罗尼路进入武吉布朗坟场。文史之旅从墓主的生平事迹开始,一起探索旧时新加坡的历史原貌。
当天参观的坟墓包括:
共和党副主席薛武院、陈金钟、章芳林、工商校长林则杨、反共先锋王振玉、林忠邦家族、国民党主席林森题字的坟墓,大天球马戏团台主孙锡廷……
请大家携带雨具、饮用水以及防蚊具,行程会经过一段泥路,请穿适合的运动鞋和衣服。文史之旅大约在12点结束,终点在武吉布朗,请携带乘车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