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星期四

本地戏院与辛亥革命





林志强
武吉布朗资深导览/本地历史研究员
早报2017-10-26
侨为革命之母,辛亥革命成功之前,新加坡曾出现一股推翻满清的革命浪潮。演说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戏曲也起着重要作用,戏院更成为宣扬革命的平台。在重温百年前这场革命之余,也略谈和本地戏院相关的革命事迹。
1908年1月11日,汪精卫在新舞台进行首场演说。当晚门外遍缀生花,楼上高竖汉帜,大会主席林义顺登上讲台高唱革命万岁后,随即介绍演说员,同台演说的还有同盟会的林航苇和魏仁同。汪精卫是位天才演说家,引得群众感情激昂,听者任其擒纵;当他踏上讲台时,满堂鸦雀无声,每逢精彩之处,掌声如雷而起。
同年3月15日,汪精卫再度在新舞台演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革命派一连三晚在新舞台为阵亡烈士筹募抚恤义款,上台演说的有振武善社的陈树南、中华女子学堂校长余岱宗和陈章甫。新舞台就是哇央街21号的升平园,即珍珠大厦现址,这所戏院相信建于1881年前后。
1909年3月,志士班振天声在梨春园上演改良式粤剧《梦后钟》、《黑狱红莲》和《熊飞将军战死留花塔》。粤剧最初是以参杂官话的粤语演唱,俗称戏棚官话。在陈少白等人的努力下,编写大量具有革命意识的粤剧,并改为通俗粤语演唱。因语言浅白,观众更能体会剧情而留下深刻印象,革命种子就在民间滋长。同年12月31日,振武善社林航苇再次组织铎民社,为振武善社筹款演出。梨春园位于史密斯街36号,在1883年已经存在,目前的建筑是戏院东主林路在1897年所建。
改良式粤剧在本地深受欢迎,继梨春园之后,振天声再度受华里园和乐怡轩(小桃源)之邀请,二度在甘榜爪哇街口新戏院演出。当时陈楚楠看了振天声演出后,并把戏票当作珍贵纪念品,一直留在身边。这就是阿拉伯街口对面的同乐戏院,阿拉伯街俗称爪哇街,因此称为甘榜爪哇街口新戏院。同乐戏院是钟坤成在1907年所建,现已成为莱佛士医院的一部份。
孙中山的日籍挚友梅屋庄吉在1904年来到新加坡,最初在美芝路硕田旅馆附近开设梅屋照相馆,他想做电影院生意,一些革命同志伸出了援手搭起戏院。有关这家戏院的资料非常有限,倒是业主叶玉桑于1908年提呈在连城街口的美芝路兴建电影戏院的建筑蓝图。早期放映电影的戏院都是大帐篷或临时建筑,后来才正式建造戏院,曼舞罗和阿布拉罕戏院也是如此,这所戏院前身或许就是梅屋放映电影之处。
百之后年后,旧建筑陆续拆毁,梨春园是仅存革命年代的戏院。梨春园的价值不单于古老的硬体建筑,它曾经是粤剧枢纽,又是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浓郁的人文历史已成为海内外华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新加坡“氵月” 墓


近期各地掀起一股探墓热潮,柔佛学者相继在新山绵裕亭、陈厝港、旁佳兰和廖内等地陆续发现“氵月” 墓碑。不久前笔者在乌敏岛也发现三座,这里就重新梳理新加坡的“氵月”墓。

初现泰山亭
在泰山亭迁坟之前,陈育崧发现俗称清无主的“氵月”墓碑,查阅《椰阴馆文存》,当时他发现的墓碑有光绪三年的卓举明/吴慈德,以及天运甲申年的谢宝满/林竹宫/王上社。这两座墓碑最常被学者引用。但翻开潘醒农1950年出版的《马来亚潮州通鉴》,在介绍泰山亭之余,也收录两张“氵月”墓碑照片,除了卓举明/吴慈德之外,还有辛巳年名为朝福的墓碑。
陈育崧是最早发现“氵月”墓的学者,他认为“氵月”是清字,意为清朝无主,大明复半,和会党有关,他们将反清复明写成反“氵月”复汨。陶成章《教会源流考》指出:“大清之皇帝,仇人之首也,故不当承认其为我中国之皇帝。以故洪门中兄弟,写清比作“氵月”,是谓清无主。萧一山1935年编写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收录大量晚清天地会文件,都能看到“氵月”字,它显现对清朝的政权的不认同。
虽然陈育崧只提到三座“氵月”墓,泰山亭相信还有更多,只是未曾有系统性的记录。泰山亭在1845年正式获得东印度公司所发出的地契,是潮州人早期坟场,在1950年重新发展,即义安城现址,这些坟墓已经不复存在。

乌敏岛重新出土
不久前在无意间读到韩山元早期对乌敏岛的报道,因此萌生到岛上寻找古墓的念头,不久前独自上乌敏岛。由于部份坟场已被树林所吞没,勘察墓碑就有些困难,在长达四小时的探索当中,发现第一座“氵月”墓碑。这位墓主曾周来,卒于天运丁亥年,即1877年,墓碑没有提及祖籍。第二次岛上探索,再次发现“氵月”墓,墓主是金砂曾顺丰,墓碑上没有年份。第三次上岛,又发现海邑曾秀烈墓。彩塘镇金砂村的曾厝尾是潮州曾姓发源地,它位于潮安,旧称海邑,曾顺丰和曾秀烈都是潮州人。
翻查旧档案,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之间,本地学者曾经多次到乌敏岛进行田野考察,新加坡档案馆收藏一些照片,其中一张竟是“氵月”墓。这是光绪九年二月廿三日立碑的姓郭坟墓,当时似乎没有太多报道,因此这项发现被许多学者忽略。这意味乌敏岛至少已经发现四座“氵月”墓碑。
乌敏岛是新加坡北部第二大岛,发现岛上盛产花岗岩之后,驻扎官Church于1856年签署政令,派印度囚犯建立基地开采花岗岩,开采工作后来被华人取代。岛上也盛产木材,1851年已经建立廊坊采伐木材,后来也开辟咖啡和甘蜜种植园。华人很早在此落户,村民郭亚相在 1852年虎患中被咬死。

会党的大时代
综合泰山亭和乌敏岛的“氵月”墓碑,新加坡已发现七座,当中五座立碑年份介于1877-1887年之间。除了两座在乌敏岛的墓碑没有标明祖籍之外,其他都是潮州人,不论年代和籍贯,都和柔佛廖内的相似,这些本地区所独有特色墓碑反映一个会党的大时代。继泰山亭之后,乌敏岛是研究本地 “氵月”墓碑的重地。

林志强/图文